健康的心臟是整體健康的核心。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為血液流動提供動力,把血液運送至身體各個部分。我們每天的活動都離不開心臟的支持,因此保護心臟健康變得非常重要。
心臟和血管疾病統稱為心臟病,心臟病不僅僅發生於老年群體,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有可能會患上心臟病。亞美醫師協會互愛診所心臟科李俊傑醫生通過生活化的比喻方式為大家講解心臟病:「心臟就像一間房屋,房屋裡面有水龍頭、有門、有牆等。每個部分都需要一起正常運作。水龍頭堵塞了,就像血管堵塞而導致心肌梗塞或出現心口痛的現象。心臟的「電線」如果斷線的話,就會突然停止跳動。如果心臟「電線」發電不正常就會出現心跳紊亂的現象,這就是心房顫動。如果心臟的「門」出現了破穿的情況 ,這就是心瓣損傷,心瓣一旦損傷了,人就無法正常呼吸。在日常飲食中,如果我們所攝取的食物含大量的鹽、糖和油,這會使心臟的牆變得很厚,出現很多雜質,便會導致糖尿病和高血壓,從而引起心肌問題。」
冠心病就是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引起的。這會導致血管堵塞的現象,大部分的冠心病都是與高血壓、血脂異常和肥胖等因素有關。攝取的食物太油膩、太甜,太鹹或抽煙都會很容易阻塞血管,從而引起冠心病。輕微的冠心病表現為走路的時候可能會氣促或者心口痛,嚴重的可發展為心肌梗塞或死亡。
心房顫動表現在心跳過慢、過快或沒有規律的跳動。心房顫動可引發血栓、中風、心力衰竭和其他與心臟相關的併發症。當患有心房顫動時,心臟上腔室的跳動是沒有規律的,並且血液不會從上腔室流向心臟的下腔室。如果出現很輕微不規律的跳動(早搏)時是沒有問題的。在定期檢查時,除了檢查血壓血脂外,心跳檢查也非常重要。李俊傑醫生指出,根據以往的看診經驗,在華人的社區中,中風的危險高於心肌梗塞。除了高血壓、糖尿病和抽煙等原因,中風的很大因素是心律不正。
睡眠窒息症也很容易引發心房顫動或中風,肥胖也是導致心臟病的因素之一。如果患者肥胖到一定程度,下巴部位的肌肉便會阻礙到正常呼吸,這便很容易導致睡眠窒息症。所以在進行檢查時,留意體重變化也是必須的。
慢性病、生活方式、年齡和家族史均是增加您患心臟病的風險因素。
高血壓是心臟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當您的動脈和其他血管中的血液壓力過高時,就會引發心臟病。如果不加以控制,高血壓會影響您的心臟和身體的其他主要器官,包括腎臟和大腦。高血壓通常被稱為「無聲殺手」,因為它沒有任何症狀。測量血壓是唯一知道您是否患有高血壓的方法。您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或使用藥物來降低血壓,以減少患心臟病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膽固醇是一種由人體內肝臟製成或存在於某些食物中的脂肪狀物質。人體的肝臟足以滿足自身的需要,但我們也經常從食物中獲得更多的膽固醇。如果我們攝入的膽固醇超過了身體的消耗量,多餘的膽固醇就會在動脈壁上積聚,包括心臟。這將會導致動脈變窄,減少流向心臟、大腦、腎臟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血流量。高膽固醇通常沒有任何徵兆或症狀,唯一檢查膽固醇的方法就是向您的醫生諮詢進行血液測試,以測量膽固醇水平。
糖尿病。人體需要葡萄糖作為能量。而胰島素是一種在胰腺中產生的激素,它幫助將您所吃食物中的葡萄糖轉移到身體細胞中作為能量。如果患上糖尿病,您的身體將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體內不能正常運用自己的胰島素,兩者情況亦可同時發生。糖尿病會導致糖在血液中積聚,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高於沒有患糖尿病的成年人。
肥胖是由於體內脂肪過剩,從而會導致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心臟病。請與您的醫生討論並制定減輕體重到健康標準的計劃。
食用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烘培、油炸食品。此外,飲食中過多鹽(鈉)的攝入會導致血壓升高。
缺乏鍛鍊也會導致心臟病,並增加患有其他疾病的風險,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可以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
過量攝取酒精會增加甘油三酯的水平。甘油三酯是血液中的一種脂肪物質,若人體內的甘油三酯含量超標,則會增加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的風險。
吸菸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 吸菸會損害心臟和血管,從而增加患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臟病等風
• 尼古丁會使血壓升高
• 香菸煙霧中的一氧化碳會減少血液攜帶的氧氣量
• 即使是不吸菸者,接觸二手煙也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
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健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抗心血管疾病的最佳武器之一。
以下是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參考指南:
以下是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參考指南:
年長的人較易患心臟病,而年輕的人患心臟病較少,如果沒有特殊的問題或心臟感到不適是不需要看心臟科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紀大的人會有不同的健康和身體機能問題,他們可能會需要看心臟科。年齡和自身患有的疾病是決定心臟檢查次數的重要因素。李俊傑醫生強調,基本的身體檢查非常重要,如檢查血壓、血糖、膽固醇、心跳、體重等指數是最主要的。此外,如果您的家庭醫生認為您有需要,或您個人有疑問想詳細瞭解心臟疾病也可以到心臟科進行詳細的心臟檢查。
Copyright © 2023 by CAIPA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