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生長的 骨刺 骨刺

周先生是位金融從業員,工作的性質決定了他大部分時間都端坐在電腦前,加上平時甚少運動鍛煉,回到家中亦是低頭iPad,除了睡覺,手眼幾乎沒有停息的時間。平時太太叮囑多點運動,可周先生覺得自己年輕身壯,什麼毛病也沒有,始終缺乏鍛煉的動力。不過,最近周先生的頸部老是感覺不舒服,頭轉動時還隱隱作痛,整個頸肩部僵硬,甚至影響到日常工作。周先生預約了骨科專科醫生,不料醫生聽了周先生的述說,簡單作了體檢,便高度懷疑周先生頸椎有骨刺生長。周先生不解地問醫生,骨刺不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有的嘛?醫生解釋道,理論上骨刺是一種自然老化現象,但受現代生活方式和工作形態的影響,人到中年骨刺生長一樣大有人在。接下來,醫生還將為周先生做一些影像學檢查,以確定骨刺生長的部位,以及對神經壓迫的程度,進而確定主要的治療方式。

骨刺 – Bone Spurs

也稱為骨贅 (Osteophytes),是一種自然生理老化現象。磨損和撕裂造成的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是最為常見的骨刺發病原因。當關節因為各種原因造成軟骨的磨損、破壞,而骨頭通過本身生理機制進行修補、硬化與增生, 是一種自然老化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脊椎構造也會漸漸退化,當骨頭與軟組織相接處因長期承受壓力、拉力、損傷,脊椎與脊椎間的軟骨漸漸失去水分與彈性,致使骨骼出現退化性改變,這種骨骼退化性改變就會導致骨質增生,進而形成骨刺。

一般而言,長骨刺表明一個人的脊椎 進入了老化階段。不過現代社會長骨刺已經不是老人的專利,許多人因久坐或久站,加上不正確的姿勢,致使年紀輕輕脊椎提早退化,骨刺悄然生長,不足為奇。另外,反覆活動或不適當的運動,也會使關節部位的骨骼及軟組織過度磨損,也會長出骨刺。

 

骨刺生長的人群和部位

隨著年齡增長,脊椎在長期反覆使用下很容易發生退化病變。由此可見,中老年人較一般年輕人更容易長骨刺。不 過,隨著現代社會生活工作型態等改變,一些久坐、久站, 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或姿勢不正確,及反覆使用某個關節的工作族群,如家庭主婦、老師、金融工作者、電腦族、工廠操作工等,都可能因為過度使用或使用不當,造成關節部位的骨骼與軟組織磨損過度。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骨刺生長幾乎人人都有可能。

其實,人體關節使用和機器用久了會報廢一樣,活動久了也容易發生病變。骨刺一般好發於活動較多較頻的那些關節, 由於這些關節長時間反覆使用,因此很容易發生磨損與退化現象。身體容 易誘發骨刺生長的部位包括頸椎、腰椎、膝關節、腳跟,另外,手指跟手肘也是骨刺容易生長的部位。

症狀和併發症

骨刺因其生長的部位不同,而產生的症狀亦會不同,但並非所有的骨刺都一定會有症狀。如果骨刺沒有壓迫到神經根,可能好多年都沒有任何症狀。相反,如果骨刺生長的部位剛好壓迫到附近的神經根或脊椎,那就會因其壓迫的神經根和位置不同, 產生的症狀或併發症亦各不相同,主要表現在關節、脊椎、腰、肩和手指等。比如,身體僵硬不能靈活彎身轉身,疼痛、紅腫、麻痺,甚至關節變形、肌肉無力等症狀。

 

骨刺所引起的症狀可 以分為兩種類型:

(1)脊椎的壓迫, 當脊椎受到壓迫時,患者會有行動不便及肢體僵硬的感覺,肢體的力量性也會減弱。

(2)神經根的壓迫,當神經根受到壓迫時,患者肢體出現麻木、針刺感,這種麻痛有時會跟著神經分佈的區域走,或是在這些區域產生感覺異常的現象。一旦這種症狀持續一段時間,受這些神經支配的肌肉就可能產生無力及萎縮的情形。

骨刺的併發症包括有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腰椎狹窄症、退化性膝關節炎等,這些併發症致使患者身體活動不適,生活不便,嚴重時甚 至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輕微的併發症狀,可以通過休息、藥物或復健治療、物理治療來緩解症狀。當併發症相當嚴重時,則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

 

骨刺的治療

並非所有生長的骨刺都需要治療,視乎骨刺生長的部位以及其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影響,從而決定採用如何治療。如果骨刺沒有壓迫到神經, 那就不需過分擔心,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骨刺生長的情形,即便X光上觀察到有骨刺存在,也不見得需要治療,只有當骨刺壓迫到神經,才需要進一步接受治療。

 

藥物治療  

如果症狀不很嚴重,可 以單純使用止痛藥、消炎藥、鎮靜劑及肌肉鬆弛劑,或非類固醇抗炎止痛 劑,如阿斯匹靈等,以減輕疼痛,緩解症狀。

復健治療 

骨刺的治療也可以採用熱敷、超音波、電刺激、頭部牽引術等方法。熱敷是為了增強局部病變組織的血液循環,改善肌肉缺血現象。 電刺激與超音波則促進較深部位肌肉的血液循環。頭部牽引則可以拉開神經孔、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並減少關節負擔等作用。

手術治療 

當藥物治療或復健治療 超過三個月,症狀仍無法改善時,那就 需要進一步施以手術治療。初期採用減 壓手術,將壓迫神經的骨刺移除,這 些手術包括椎板切除術、椎間盤切除術 及椎體切除術。中期可接受脊椎內固定 手術,以內固定方式來固定脊椎骨,加上自體骨移植,以達到骨融合的目的。 此外,“椎體護架”可同時達到神經減 壓及脊椎矯正的效果。對於長期退化的脊椎,在作手術修復時,可重整變形的脊椎,降低病變處的負荷。若關節已全面遭到破壞,就須施行人工關節置換手 術,以恢復關節的功能。

運動治療 

當關節沒有炎症時,可 以嘗試一些加強大腿、臀部肌力的訓練及拉筋的運動,以達到減輕關節負荷的目的。其他如游泳、腳踏車、平地步行,或輕度有氧運動,都可以充分活動關節,強化大腿肌力,都是不錯的運動選項。

其他治療 

穿戴背架,藉以保護關 節,亦可矯正排列不良的關節。此外, 由於下肢負重而導致膝關節病變的患者,可藉著減輕體重,在維持理想體重下,以降低對關節的負重和損傷。

預防和運動

預防骨刺其實並不難,在日常生活中,儘可能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如果因條件所限一時無法活動, 也要適時小範圍地活動筋骨,如伸伸手臂,轉轉頭頸。平時應注意坐姿及站姿,避免因姿勢不正確而增加腰椎負荷。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給自己制定一個運動鍛煉的時間表,並付諸行動。日常飲食對 預防骨刺發生也有助益,儘量多多攝取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而生物類黃酮則可以預防自由基的破壞、減緩發炎反應、加速運動傷害的復原及強化膠質的形成,通過補充這些物質也可達到預防的目的。

現在流行練習瑜珈,瑜伽是一種柔韌性運動,的確可以緩和骨刺引起 的疼痛,其著重身體的伸展,強調控 制肌肉及調節呼吸,對於強化脊椎及身體柔軟度都有幫助。不過,初步練習者不能貿然做幅度太大的前後彎仰動作,亦要量力而為,且運動前要充 分熱身,否則非但無法達到緩和疼痛的目的,反而引起其他運動傷害,豈非得不償失?

藥物治療只能暫時緩解骨刺引起的疼痛,並不能使骨刺消失,同樣道理,手術治療之後,並不能保證骨刺就此絕跡。平時如果不注重關節保健,讓關節時時暴露在增生骨刺的風險下,如過度負荷、勞動、不適度休息、姿勢不正確等等,即便術後骨刺仍然可能再次生長。要想避免骨刺復發,唯有平時注意脊椎的保養與維護,儘可能避免粗重的工作及不良的姿勢,包括坐姿、站姿、臥姿等。維持理想的體重,減輕脊椎的負荷。養成運動的習慣,當然應該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避免劇烈運動。穿著背 架,矯正不良的關節排列。

 
 
資料來源:www.mayoclinic.org
Photo from Pixal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