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石色變”之 腎結石 腎結石

老王的同事老趙,幾個月來一直在抱怨說他的側腰和後腰疼痛,小便也不如以前那麼通暢。終於有一天,公司開會的時候老趙突然腰部和腹部劇痛,疼得在地上一邊滾,一邊慘叫。送進急診一查,原來得了腎結石,要在家做幾個 月的修養。目睹老趙慘狀的老王也心有戚戚,開始擔心自己的腎健康,甚至變得茶飯不思,徹夜難眠。不過,老王其實不必過度擔憂。雖然腎結石的症狀激烈,腎結石本身的預防和治療確實十分簡單和輕鬆。掌握了以下的知識,就能讓你不必“聞石色變”。

什麼是腎結石?

腎結石,是由患者尿液裏累積的鹽分和其他礦物質凝結而成。它們一般呈沙礫大小,但嚴重的話可以達到一個高爾夫球的體積。一般來講,腎結石會持續累積於腎臟內,或者通過泌尿系統排出。泌尿系統是人體內形成尿液並排泄尿液的系統。泌尿系統器官包括腎臟、 連接腎臟和膀胱的輸尿管、膀胱,以及排出尿液的尿道。腎結石的主要症狀, 就是腎結石從輸尿管和尿道排出通過時產生的絞痛。

腎結石是由尿液中的水分、鹽分、 礦物質和其他成分之間,失去平衡所造成的。腎結石最常見的病因就是體內的水分不足。健康而又體內水分充足的人,其尿液應呈現為無色或淡黃色,且 無味。部分疾病(如痛風)的患者也有 患上腎結石的風險。另外,腎結石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家族前輩中若有人曾經患過腎結石,那麼要多加注意腎臟的健康狀況。

腎結石還有很多不同的種類,由患者尿液裏的水分、鹽分和礦物質之間的比例而決定,一般患者的結石多為鈣化結石。 那麼造成尿液成分不平衡的因素包括:

  • 飲水不足:飲水不足的人,其體內的鹽分和礦物質容易凝結成結石。這是腎結石最常見的病因。同理,平時飲食口味習慣偏鹹、偏辣的人士,結石風 險也會較高。
  • 併發症:許多疾病會影響到身體代謝的平衡,從而誘發腎結石。其中包括痛風和大腸炎等病症。另外,腎結石具有遺傳性,且可以影響到好幾代人。 在一些較罕見的病例中,人體內甲狀旁 腺激素分泌過量,也會導致體內鈣含量超標,進而引發腎結石。

腎結石的症狀

顧名思義,腎結石是在腎髒形成的。一開始,病人不會有任何感覺。但當腎結石開始通過輸尿管或尿道時,就會有症狀:

  • 如果結石很小,病人不會有任何感覺。
  • 結石達到一定體積,就會激發劇烈的絞痛。

 

疼痛部位包括身體的背部、 側腰、腹部、胯部以及生殖器。對於很多患者來說,一旦遭遇腎結石引發的絞痛,會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 眩暈、嘔吐。
  • 血尿。
  • 尿頻、尿痛,這是因為結石正在 經過輸尿管或尿道時引發的。尿道感染 也會有引發疼痛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疾病的症狀與腎結石相似,如闌尾炎、疝氣、子宮外孕,以及前列腺炎。

腎結石的影響

腎結石一開始只是很小的一粒結晶。如果結石在體積很小時就被尿液排出腎外,就不會造成負面影響。但如果結石持續留在腎臟內,而且結晶變得越來越大。大粒的結石就會堵塞卡在輸尿管裏,尿液無法流動排泄,則病人會 感覺劇烈的絞痛。疼痛會在接下來的十五至六十分鐘內逐漸加劇,直到無法忍受。疼痛會在結石不再堵塞輸尿管時減 輕,並在結石被排到膀胱後消除。如果結石累積到一定程度的大小,則需要通過手術移除。 腎結石對身體的影響還包括:

  • 增加尿道感染的風險,或使尿道感染進一步加重。
  • 如果結石堵塞了左右兩腎的輸 尿管,那會對腎臟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害。對於完全健康的人來說,如果腎 結石堵塞輸尿管超過兩週,就會出現 嚴重症狀。
  • 對已切除了一個腎臟的人,或接 受腎移植手術的人,此時的腎結石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會更大。
  • 如果女性在懷孕期間患上腎結石,則需要婦科與外科醫生共同協商治 療方案,會依據患者懷孕的時間長短, 來決定具體治療措施。
kidney stone
kidney stone

腎結石的風險因素

腎結石的發病風險因素中,分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兩部分。 可控制因素

  • 飲水量:腎結石最常見的病 因就是喝水太少。人一天至少需要喝 8-10杯水。身體健康的人,其尿液應為無色或淡黃色。
  • 飲食習慣:飲食習慣中多高蛋白食物、多鹽,以及富含草酸的人, 更容易得腎結石。如果您認為您的腎結石是因飲食習慣而起的,最好與營養師商討如何糾正。
  • 過度肥胖:體重超重人士身體 的胰島素分泌量少,且尿液裏的鈣含量高,容易引發腎結石。
  • 藥物:部分藥物的副作用包括腎結石,例如利尿劑“丹木斯”(乙醯唑胺)和艾滋病治療藥物蛋白酶抑制劑等。
  • 不可控因素
  • 年齡與性別:30至50歲的男性 更容易患上腎結石。
  • 更年期:處於更年期的女性,其 體內雌激素分泌量開始減少,患上腎結石的風險增高。另外,子宮被切除的女 性也有較高發病風險。

醫生的建議

如果您感受到以下腎結石症狀,需 要立即見醫生:側腰、腹部、胯部和生 殖器感到劇烈而漸進式的疼痛;尿中帶 血;有尿道感染的症狀,比如排尿時感到疼痛或熾熱感。 如果您已確診患有腎結石,並出現以下症狀,需要立刻聯系醫生:眩暈、嘔吐;發燒或寒顫、 腎臟部位疼痛等。 如果您有以下感覺,可能需要與 醫生預約做身體檢查;您目前服用的止痛藥已經無法減輕腎結石帶來的疼 痛;排尿時排出了結石,即使排石過程中沒有疼痛,您最好也將結石帶給醫生檢查。

學會細心觀察自己病程,因為腎 結石是可以自行痊愈的。如果您的腎 結石可以自行痊愈,便不需要額外的 醫療措施。但是如果症狀加重,您可以和醫生再溝通咨詢。 如果您照著醫囑排出結石,並符合以下條件,便不需要額外的醫療措施:

  • 可以通過藥物緩減疼痛;
  • 知道如何根據排出的腎結石,來進一步判斷病情;
  • 沒有尿道感染的症狀;
  • 平時多喝水;
  • 沒有眩暈、嘔吐等症狀。 如果您的腎結石病情嚴重,可能需要急診醫生救助。以下是一些可以 幫助您緩解腎結石病情的醫護人員: 家庭醫生、內科醫生、泌尿科醫生、 專科護士和醫護助理。

醫生怎樣確診腎結石?

一般來講,腎結石患者都是因為 身體疼痛而來見醫生的。醫生會詢問病人一些關於身體情況和生活習慣上的問題。之後,可能還需要對腎臟和泌尿系統做一些如超聲波和X光之類的檢查措施。 如果病人身體裏的結石超過一 粒,或病人的家族裏有腎結石病史, 那麼就可能需要作更多檢查。醫生 可能會抽取病人的血液或給病人做尿 檢,來判斷病人的病情以及今後複發的概率。 由於腎結石發病可以隱匿一段 時間,有不少病人是在檢查其他疾病時,才被發現自己患有腎結石。 腎結石的檢查包括:

  • CT影像學檢查、超聲波成像檢查,都是顯示病人輸尿管情況的。
  • 靜脈腎盂造影(IVP)可以拍攝 到輸尿管裏的狀況。
  • 逆行性腎盂造影術,是通過醫 生在病人的泌尿系統注射造影劑,來檢查輸尿管裏的通暢情況。
  • 尿樣化驗。
  • 腹部X光檢查。
  • 檢查腎結石類型的化驗。 腎結石有不同的類型,患者的治 療與預防方案需要按照其腎結石的種 類制定。體檢和化驗包括:
  • 一般的全身體檢; 結石樣本分析:醫生可能會讓病人收集排出的結石,以化驗結石的成分;
  • 血液化驗和腎功能化驗:主要化驗腎功能情況如何,體內的鈣、磷 和電解質含量,尿液的酸礆性等,這些都可以影響到腎結石的成分。
  • 24小時尿檢:檢查尿液總量、 酸礆度、含鈣量、草酸鹽和尿酸的含量,以及其他可能構成結石的成分。 這個化驗可以在家裏完成。

腎結石如何治療

大多數腎結石體積較小,只要病人 細心調理,可以自行痊愈。在此期間, 病人可能需要服用止痛藥來減輕疼痛。 除了多喝水之外,醫生會開一些藥物來溶解結石,令其更容易排出。 如果結石不能自行排出,或塞在輸尿管裏,您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腎結石最常見的療法是體外衝擊波療法(ESWL)。

該療法在病人體外發 射衝擊波,將腎結石震碎,小粒結石便 於排出體外。 如果需要開刀的話,醫生可能會直 接摘除結石,或在輸尿管裏插入支架, 令結石更容易通過。 腎結石很少需要通過手術來治療。 只有在腎結石太大,造成了感染,完全阻礙尿液流動,或造成體內出血,此時才需要手術。 如果是局部手術的話,醫生會在病人的背部開一個小孔並插入輸尿管鏡和尿道支架。

然後,醫生可以選擇 直接將結石導出,或將其震碎後再導 出。這種手術一般只有別無他法的情 況下才會采用。 如果是開刀手術的話,醫生會在 病人的側腰或腹部開口,並直接將結 石移除。如果您的腎結石是因甲狀旁腺炎 症引發的,醫生或建議開刀摘除發病 的腺體。這種手術可以避免腎結石未來的複發。 對於一般的腎結石患者而言,家庭 護理是最好的療法。

  • 多喝水:多喝水可以協助病人排 出腎結石。專家建議一天最好喝8-10杯 水,健康人士的尿液呈無色或淡黃色。 如果您因為腎病、心臟病或肝炎需要限 制液體攝入,最好與醫生商討適當的飲 水量。
  • 止痛藥:如果需要止痛的話,藥 房裏的一般止痛藥,如阿司匹林和布洛 芬等可以緩解疼痛。服用止痛藥時,需 要遵循使用說明書上的指示。如果非處 方止痛藥沒有效果的話,可以讓醫生處 方劑量更重的止痛藥。
 
如何預防腎結石

患過腎結石的病人很容易病情複發。有些建議可以幫助預防和避免複發。 除了和上述家庭護理的飲水原則一 樣要多喝水外,改變飲食習慣也是預防的良好措施。腎結石的成分決定了患者應如何改變其飲食習慣,醫生可能需要做完對結石的化學分析後,才能決定患 者是否需要改變飲食習慣。 如果以上措施依舊無法阻止腎結石複發的話,醫生可能會給病人開一 些藥物,加速腎結石的分解,以利於排出體外。

以下機構可以獲得更多資訊和協助:
  • National Kidney and Urologic Diseases Information Clearinghouse (U.S.)
  • www.kidney.niddk.nih.gov
  •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U.S.)
  • www.kidney.org
 
 
資料來源: WebMD
Photo from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