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創傷 康復和護理 康復和護理

脊髓創傷(Spinal Cord Injury),顧名思義,意味著人體脊髓受到意外事故而導致的創傷。脊髓是自大腦連至腰椎的神經管束,它位於脊椎椎管中,受到脊椎的保護。脊髓承擔著大腦與身體其他部位之間傳遞神經信號的重要功能,支配著人們肢體的運動和神經感知。脊髓創傷會影響自創傷處神經傳遞資訊障礙,創傷的位置越接近大腦,身體受影響的部位就會越多。

什麼是脊髓創傷?

脊髓創傷(Spinal Cord Injury)胸背部脊髓創傷會影響到腿部的運動和感覺功能,即下身癱瘓。而頸部脊髓創傷則影響的範圍要大好多, 從手臂、胸部和腿部的運動和感知都可能存在障礙,即所謂的全身癱瘓。 脊髓創傷的程度可以是完全或不完全的,受完全創傷的傷者,在脊 髓創傷以下的部位會沒有任何知覺, 受不完全創傷的傷者仍可存在部分知覺。

脊髓創傷的原因眾多,大部分都因意外事故造成對脊髓的猛烈撞擊和損傷。如交通意外、跌倒、槍擊或運動時發生的意外。在部分情況下,感染或出生缺陷也能造成脊髓創傷。

如何應對脊髓創傷?

一旦傷者被送到醫院,就要立即採取措施以防止脊椎與脊髓的進一步損傷。首先要穩定傷者的血壓和呼吸。為了防止脊髓腫脹,醫生可能會用到激素藥物。醫生時常會執行包括X-光攝片,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以及腎臟超聲掃描等影像學檢查,以確保明確傷者的受傷狀況。 創傷數天之後,醫生會全面檢查傷者全身的觸感以及肌肉的力度,以確診傷勢以及評估傷者可否恢復。一般來講,創傷六個月後會開始逐漸恢復。

待傷勢穩定後,康復治療就會隨 之開始。康復治療的目的是,確保傷 者在未來盡可能地獨立生活。康復治 療的過程取決於傷者的傷勢。康復治 療團隊可以幫助傷者學會面對很多日 常生活中的各種事情。

  • 避免褥瘡,並在有需要時及時聯繫醫生。
  • 適當鍛煉,保證並維持肌肉的力度。
  • 均衡飲食營養,避免體重超重。
  • 需要重新適應往日那些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如學會如何控制大小便等。
  • 學會使用輪椅和其他殘障人士使用的各種器材。 儘管看上去康復過程很複雜,但只要有耐心和信心,並在康復小組和親人的支持幫助下,傷者可以渡過難關。

帶傷的生活

脊髓創傷一般發生得很突然且後果嚴重,但傷者仍可以享受充實的生活。脊髓創傷傷者之間經常這樣互相激勵,“在受傷之前,你也許能做 一萬件事。受傷後,你還能做九千件 事。難道你為了那一千而放棄這剩下的九千嗎?” 一旦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後,許多脊髓創傷的傷者依舊能自由上下班, 開車,甚至運動鍛煉,以及建立家庭。您的康復小組可以支持和訓練您達成一個個新的目標。

當然,適應脊髓創傷後的生活, 難免遇到許多困難。您可能會感到悲傷或憤怒,並懷念自己失去的機能。 這個時候,不妨多與親友交談,或參加病友會等組織,找到表達這些感想的平臺,可以幫您度過心理上的難關。

如果您有長期的疼痛或抑鬱,請與醫生聯繫。藥物或其他物理療法可以幫到您。 脊髓創傷的照顧者同樣也會感到困難。在照顧傷者的同時,也請不要忘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

康復和護理

脊髓創傷傷者的康復療程都將在康復中心進行。傷者的康復小組,包括醫生、護士和特別護理人士會就傷者的狀況制定貼身的康復療程,幫助傷者儘量恢復身體機能,避免併發症 的發生,使傷者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軌道。

膀胱護理  膀胱問題是脊髓創傷傷者面對的眾多問題之一。良好的膀胱護理可以大大改善傷者的生活品質。 人的腎臟清理血液中的廢物與水份,從而形成尿液,並將其儲存於 膀胱中。當膀胱充盈時,它會刺激大腦,促使大腦傳遞神經信號,收縮逼 尿肌並放鬆控制排尿量的括約肌,膀胱才能排出儲存的尿液。 脊髓創傷者的腎臟會持續產生尿液,正常情況下膀胱應能儲留尿液, 但是傷者大腦與膀胱之間的神經信號因受傷而中斷,從而出現下面這種狀況。

  • 膀胱無法儲尿。傷者無法控制膀胱何時排尿。
  • 無法排尿。傷者的膀胱在尿液充盈後仍然無法排尿,造成對膀胱和腎臟的損害。
  • 如果不能護理好膀胱,傷者可能患上尿道感染、敗血症,甚至腎衰竭。

 

膀胱護理療程可以訓練傷者本人 或讓護理人員幫助傷者排尿。傷者和 傷者的康復醫生可以選擇不同的護理療程。選擇時要考慮到傷者脊椎創傷的位置,以及其對膀胱的影響。同時也要考慮到傷者的生活方式,患上膀 胱感染的風險,以及傷者和照顧者能否使用導尿管。

護理膀胱最重要的部分是監督傷者每日攝入的液體,規定排尿的時間,以及幫助傷者儘量排出所有的尿液。康復小組可以通過瞭解傷者的需 要以及通常攝入的液體量來制定適合 傷者的計劃。 臨時導尿管療程(ICP)在傷者可以自行使用導尿管時可以考慮。傷者將細而長的導尿管通過尿道插入膀 胱,並導出尿液。這個程式會定時進行,且不是永久的。 如果傷者不能使用臨時導尿管, 則須使用永久導尿管。

 

長期使用永久導尿管有增加尿道感染的風險,所以及時清理導尿管十分重要。無法排尿的傷者可以“刺激”膀胱來排尿。傷者可以通過輕碰膀胱,揉捏 大腿,在輪椅上做垂直向上運動,或採用Valsalva動作(深呼吸後不用鼻腔或口部呼氣)等刺激動作,促使膀胱排除殘存的尿液。

大腸護理

傷者本人或護理人員可以幫助調理腸胃問題,防止便秘或腹瀉。雖然一開始可能會不習慣,瞭解如何應對的方法,則可減輕傷者大腸問題的風險。 脊髓創傷會影響排便,有兩種情況。

  • 大腸反激:傷者無法控制何時排便。
  • 腸蠕動弛緩:傷者大腸無法正常蠕動,如果糞便留在直腸處,有時肛門會漏出粘液與其他液體,導致失禁。

 

在選擇大腸護理療程時,傷者須與康復師討論自己有哪些大腸問題,自己的膳食習慣,是否有願意參與療程的護理照顧人員,以及可能會影響到療程的藥物。 如果您有大腸反激,您可能需要瀉藥或栓劑來引發排便。瀉藥和栓劑的種 類不一,須謹慎挑選。

如果大腸蠕動減弱,甚至微弱, 您可以通過模擬練習或需要人工取出糞便。這個程序隨著時間的推延,需要做 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多。同時,您還要注意您的膳食習慣。 培養傷者多纖維的膳食習慣,包括 進食全麥麵包和麥片,以及部分水果和蔬菜,良好的膳食習慣和均衡的營養, 可以幫助化解脊髓創傷傷者的大腸問題。

大腸問題會激發自主性反射異常, 引發高血壓和劇烈疼痛。如果不及时治療,會導致中風,甚至死亡。雖然這個 併發症很少見,但還是要小心為上。 

褥瘡管理

脊髓創傷的傷者由於傷勢,會導致其神經無法傳遞信號,因而在作息或睡眠時不會適時地移動身體位置,繼而引發褥瘡,即皮膚以及皮下組織的損傷。褥瘡通常發生在皮膚緊貼骨骼的部位,如臀部、腳跟和尾骨處,但也會發生在皮膚皺褶的部位。褥瘡有四個階段,輕則皮膚發紅不適,重則導致 血液和骨骼的感染。褥瘡恢復的時間較長,且很難根治。 以下情況可能會誘發褥瘡:

  • 對皮膚長時間的擠壓,導致皮膚和皮下組織的血液供應不足。
  • 對皮膚的摩擦。
  • 使皮膚產生皺褶的動作,會導 致皮膚的血液供應不良。
  • 汗液、尿液或糞便對皮膚的刺 激。 褥瘡通常需要體檢才能確診。醫生可能會提取皮膚樣本來確定您是否感染。以下是防止褥瘡的步驟,可以確保傷者的皮膚健康。
  • 避免身體任何部位受壓時間太長。
  • 不時變換身體位置,並常翻身,以減輕對皮膚的壓迫。傷者可以 學正確的翻身方法,或請護理人員幫助翻身,避免皮膚產生皺褶。
  • 平攤身體的重量,不管您躺在床上或使用輪椅的時間有多長,都要 使用減壓的支撐器材,輪椅的金屬部分可以附加墊子。
  • 儘量防止身體向下滑,或仰躺 的時候,都要避免壓到已有的褥瘡。 床背或安樂椅、輪椅椅背的傾斜角度須不超過三十度。
  • 膳食中須有充足的蛋白質。
  • 保持肌膚的潔淨。
  • 避免皮膚乾燥,可以塗抹保濕乳霜。 認識褥瘡的早期症狀,可以提高警惕,防止褥瘡進一步惡化。
  • 一部分皮膚受壓後持續發紅, 溫度比其他部分更暖或冷。
  • 一 部分皮膚比其他部分更繃緊或鬆弛。 
  • 覺得自己有褥瘡,而且 無法保護身體該部位。
  • 褥瘡的色澤 更紅,或開始發黑。
  • 褥瘡有異味, 且滲出的液體呈綠色。

褥瘡的治療

通常褥瘡的療程包括,保持發病皮膚的乾燥而潔淨,妥善的膳食,以及較少擠壓皮膚。褥瘡最好是越早治越好,如果置之不理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肺部護理

呼吸對健康的人來說最自然不過。但脊髓創傷會影響到呼吸時需要用到的肌肉功能,這會使傷者呼吸、咳嗽,或從肺部排出粘液時倍感困難, 因而肺部感染和肺炎的風險大大增 加。 脊髓下端創傷(T12胸椎骨以下) 的傷者一般不會有呼吸上的問題。 脊髓上端創傷(頸部)的傷者可能需要人工呼吸機來維持呼吸。 創傷位置處於兩端之間的傷者, 會失去部分呼吸肌的功能,但基本上仍能自主呼吸。 以下步驟可以幫您防止肺部問題。

  • 瞭解肺炎的症狀。如果身體出現這些症狀,您需立即與醫生聯繫。 或可考慮接種肺炎和流感疫苗。
  • 練習如何咳嗽。有力的咳嗽可以幫您排出肺部有害的粘液,防止肺部感染。如果您的咳嗽無力,您可能需要他人協助,如果仍然無法排出粘液,就可能需要通過物理治療來排粘液。
  • 練習如何呼吸,深呼吸可以鍛煉您呼吸所需的肌肉力度。
  • 不要抽煙。 以下貼士雖然與人體肺部沒有直接關係,但仍然能幫到您的肺部。
  • 坐時身體要坐直,並不時動一動,這樣可以防止肺部粘液的積聚。
  • 膳食均衡,保持體重健康。過重或過輕的體重都會影響到肺部。
  • 多喝水可以稀釋肺部的粘液, 使其更容易被咳出。膀胱有問題的傷者可詢問醫生,何時喝水及喝水的分量為最佳。 

如何處置進食嗆噎

對於脊髓創傷傷者來說,進食嗆噎是很危險的。由於神經損傷,傷者可能無法將堵塞氣管的異物咳出。 如果出現進食嗆噎狀況,護理人員可以:

  • 以手掌在肩膀中間猛擊四次。
  • 協助傷者咳嗽四次。
  • 重複以上步驟,直到傷者恢復。
更多資訊請登陸: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U.S.) www.ninds.nih.gov
United Spinal Association: National Spinal Cord Association www.spinalcord.org
 
資料來源: WebMD / www.spinalcord.org 
Photo from Pexels.com